主題:廣府文化藝術(shù)展
時間:2018年5月1日
地點(diǎn):開平市圖書館一樓大堂
廣東一隅,史稱嶺南,千百年來,廣府文化,為中國的歷史長卷,增添了絢麗多彩、凝重深厚的人文篇章。
南宋紹興元年(公元1131年),南遷始祖羅貴率36姓共97戶人家,從南雄珠璣巷南遷的漢人為民系認(rèn)同,沿襲海外6000多萬人,有著自己獨(dú)特文化(嶺南文化)、廣府文化、粵式飲食、語言、風(fēng)俗和建筑風(fēng)格的漢族民系。
嶺南名人中,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雜處同化而成,南越王趙佗開始,到南北朝的冼太夫人、唐朝的慧能大師、明朝的“江門學(xué)派”陳白沙、清朝十三行總商盧觀恒、天平天國洪秀全、蔡李佛陳享、梁贊、辛亥革命孫中山、廖仲愷、何香凝、黃飛鴻、康有為、梁啟超、詹天佑、葉劍英、葉挺等,他們有廣府人與客家人,一樣都是中原漢人南下形成的民系,一脈相承,共同支撐嶺南文化的大樹,有異曲同工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廣府人是早受到海外,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(jìn)文化思想的影響,清朝乾隆年間,十三行在黃埔港,和葡萄牙、英國、美國等,海外貿(mào)易,也形成了文化的搖籃,茶葉、“粵繡”、“廣彩”、“廣雕”,成為廣府人最時髦的產(chǎn)品。
由于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,因此,廣府文化在各個領(lǐng)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。如廣州話稱為“粵語、”,廣州方言歌統(tǒng)稱為“粵謳”;廣州戲劇音樂分別稱為“粵劇”、“粵曲”、“廣東音樂”。
粵劇以粵方言演唱,是廣東流行最廣、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。20世紀(jì)三四十年代,著名粵劇演員有被稱為“粵劇四大家”的薛覺先、馬師曾、白駒榮、廖俠懷等;紅線女所創(chuàng)的粵劇“紅腔”,也在后半個世紀(jì)流行最廣。
廣東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(fā)展,人才輩出,技法紛呈,求新求變。代表人物有:南海林良的寫意花鳥;東莞張穆著稱畫馬;新會高儼擅長山水,順德黎簡詩書皆絕;順德蘇六朋、蘇仁山尤擅人物。番禺居巢、居廉弟子高劍父、高奇峰、陳樹人均為番禺人,創(chuàng)始了“嶺南畫派”,“折衷中西,融會古今”為途徑,獨(dú)樹一幟,海內(nèi)外傳承者有:方人定、黎雄才、關(guān)山月、趙少昴、楊善深等名師。
廣府民系的工藝美術(shù),品類繁多,但在國內(nèi)外享崇高的聲譽(yù)。如:肇慶端硯;廣州的象牙雕刻、玉器、廣彩和廣繡等;新會葵扇、司前木板年畫;佛山陶瓷;東莞和南海煙花炮竹,以及建筑中的木雕、泥雕、灰雕、磚雕等。
2017年10月,在江門舉辦世界珠璣港廣府人懇親會,就是廣府文化的盛開花朵;也是江門“慎終追遠(yuǎn)、開拓奮斗、包容共渡、敢為人先”,海內(nèi)外廣府人并行的精神體現(xiàn)!